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位管理 > 通知公告

喜迎校庆活动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回顾与展望之二十三:书法学院

发布日期:2020-11-06 访问数量:

    一、学科历史及发展

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成立于2003年,始称书法系,2012年更名为书法学院。学院的建立旨在秉持传承中国书法文化艺术的理念,在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育教学和书法艺术实践等方面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09年开始有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与书法方向硕士研究生,与文学院联合培养。2012年获批美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并开始招生,2019年获一级学科硕士点并开始招收艺术学理论学术硕士、美术学专业硕士,2017年,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点开始招收书法文献学方向博士研究生。由此,书法学院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

    二、师资力量

书法学院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青年副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在读博士3人。还聘请了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博士生导师以及部分省书协主席共13人担任兼职教授授课。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先生担任书法学院的荣誉院长。

近年来,师生外出访学20余人次,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100余人次;多次举办国际高校书法论坛,邀请各高校、中书协的等近百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开设学术讲座。

    三、人才培养

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生培养目标,结合“文化立校”特色,制定培养方案。在学术型研究生中分设“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教育”、“儒学与中国艺术发展研究”四个方向,强调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在专业型研究生中强调艺术实践,启动建设“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积极探索“项目化教学”进课堂。

以提升理论修养为重点,突出专业实践性,开展线上线下的社会学、哲学、美学、人类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学术视野。注重研究方法的培养,把定性、定量、历史研究、逻辑推演等研究方法融入研究生教育,培养艺术类研究生问题意识,实现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做到从实践到经验再到理论的整体提升。

书法学院累计培养研究生百余名,现有校研究生50余人。近三年以来,硕士研究生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其中,2人入展中书协展览、1人获得教育部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展演活动一等奖,1人获得“王羲之奖”,发表论文200余篇、参展获奖200余项,有10余名毕业生已获得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就业分布广泛,在政府职能部门、事业单位、高校或专业艺术机构等工作岗位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艺术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科研成果

书法学院教师2005年以来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近百篇;参展或发表艺术作品100余项、核心A类10余项;出版专著30余部、教材10余部;获得各类奖项百余项,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项,山东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泰山文艺奖5项,入选中书协、中美协举办的展览40余次,承担课题47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项,教育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厅级课题30余项。

    五、学术交流和培养条件

聘请了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博士生导师以及部分省书协主席共13人担任兼职教授授课。多次举办国际高校书法论坛,邀请各高校、中书协的等近百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开设学术讲座。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论坛。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设有书法实训中心、碑刻拓片实训基地、研究生教学实训基地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资源。

近些年,研究生独立完成科研成果和主动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提高。

   六、“十四五”建设目标

   (一)人才培养

把研究生人才培养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结合起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

加强学术型硕士的理论水平与研究能力,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与学术研究的规范性,成立2到3个方向的理论研究中心,把理论研究中心作为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支撑,形成理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中要支撑行业产业发展,针对行业产业需求及时调整方向设置,加强人才需求与就业状况的动态反馈机制,完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逐步实现与职业资格的紧密衔接。

“十四五”期间,力争设立1到2个企业冠名奖学金,与大型艺术机构、设计机构设立3个研究生工作站,建设2个校企创新研究中心。

   (二)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学科建设规划,扩充优质师资,力争再引进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教育、儒学相关研究方向的博士人才及具备跨学科背景的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博士人才4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75%以上。

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在职教师通过读博或海外访学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开拓眼界。鼓励导师进入艺术机构或企业进行交流互动。

以学院科研能力强的老师为核心,组织2-3个学术团队,青年教师积极参其中,形成互助型、学习型的科研人才成长模式。

   (三)科学研究

针对学术型与专业型不同特点,形成艺术理论研究、艺术史研究、艺术教育研究、儒学与中国艺术发展研究、书法创作研究的发展思路, 建设5支特色团队。

1.形成美学、美育为基础的理论团队。以近年引进的高层次理论人才为主,从传统经典到中西方比较形成一个特色鲜明、视野开阔的理论研究型团队,主攻各类课题项目研究、政府智库,并逐步实现以东方美学、美育、设计伦理为核心的特色团队。

2.以学院派书法创作为主的团队,发挥学院创作的传统优势,针对国家重大题材,弘扬新时代精神进行创作,重点针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级展览等实践类科研。但要注意书法创作中的两条主线,以保持艺术本质的生态健康发展:一种是以国家展览为导向的政治性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一种是人类共同守望的普世价值作为精神指向的当代艺术创作。

3.以儒学与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教师为主打造传承中国传统艺术与儒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并重型团队,发挥地缘优势,对标山东儒家传统文化的十强产业,在文化创意、儒学振兴方面进行特色研究,强化科研转换能力,致力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政府智库、调研报告、原创成果转换等服务功能,同时形成儒家文化与艺术教育、儒家文化与书法美学、东方造物思想等特色理论研究体系。

在“十四五”期间力争获批2-4项国家社科基金、2-4项国家艺术基金,发表C刊论文30篇,在政府组织的全国展览中有10件以上作品入选及获奖。

  (四)跨学科联合培养

1.理论研究应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教育学等进行融合跨界,除了儒家文化视阈下的东方美学、伦理、美育理论的传统创新研究以外,可以利用综合大学的优势与传播学进行艺术传播、与心理类专业进行艺术心理等方面的理论创新研究。

2.从传统书法创作向公共社会、生活美学转换,把书法与生活对接实现美育的生活化。融合美学、美育思想,结合新媒介、新技术、新材料,并考虑艺术传播、艺术心理等跨学科实践,使书法创作具备更高视野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3.把艺术教育与儒家思想、旅游产业、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态治理、乡村振兴、文化创意产业等结合,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思维形成品牌教育、信息教育、文创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等跨学科的新型教育方向。

在“十四五”期间争取增设3个跨学科的硕士培养方向:与教育学院开设艺术心理学;与传媒学院开设艺术传播学;与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开设艺术比教学。

  (五)博士点建设

在“十四五”期间争取与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文学院联合成功申请艺术学理论博士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要求,通过严谨论证,梳理出三个学术方向: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遗产,未来的师资引进、学术团队、研究方向、人才培养都围绕三个方向进行,争取三年内申报成功。

   (六)服务社会

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十大行业,以校企合作的创新中心为窗口,立足问题导向建设跨学科联合团队,共同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提供优质服务,在文化创意产业、智能制造、乡村振兴等方面实现政府智库与实践探索的更大突破。争取能有多项政策研究进入政府智库,横向课题资金达到100万。

  (七)国际合作

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国际合作交流的实质性突破,重点选择1-2所英语系国家高校建立密切交流,建成1个联合招生项目,做到2项课题合作,举办1次学术会议与1到2次展览,此外积极开展学生互换、教师互访、艺术工坊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