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与现状
地理与旅游学院创建于1985年,2001年开始招收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硕士,开启了研究生培养历程。2005年获批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开始招生。2011年获批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开始招生。2011年获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农业信息化)并招生。2014年获批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点,2015年开始招生。同年取消农业推广硕士点。2016年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旅游服务)。动态调整之后,学院形成了稳定的招生专业,包括地理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地理)、职业技术教育(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目前,在校研究生247人,其中地理学92人,课程与教学论1人,学科教学(地理)88人,旅游管理56人,职业技术教育10人。
二、特色与优势
1.招生规模不断壮大
2001年,学院在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硕士两个点招收研究生14人,2020年在地理学、学科教学(地理)、旅游管理和职业技术教育4个点共招收122人,招生数量增长显著。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并结合社会需求,学院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数量保持稳定,学科教学(地理)、旅游管理(MTA)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增长明显。生源广泛,主要来自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内蒙古等省份。生源专业结构合理,80%以上为地理学相关专业,少部分来自管理学、经济学和测绘工程等专业。
图1 2001-2020年硕士生招生数量变化
2.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院制定了研究生毕业审核期刊、评奖评优期刊认定、学术会议资助等管理办法,资助、激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学术调研、参加学科竞赛、发表高水平论文。2016年以来,吕晓、荆延德、孙小银、王世亮、李宝富、单瑞峰等多位导师指导学生发表SCI(JCR一区、二区)、CSSCI检索(前50%)论文。吴军、石峰、于伟等导师指导多名研究生获得文化与旅游部万名英才项目资助。近五年来,16人次获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三等奖,8人次获得全国地理教学技能大学一等奖、山东省地理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等奖励,3人次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总决赛三等奖。
3.就业渠道多元,博士升学率逐步提高
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大部分毕业生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根据近年的跟踪调查,毕业研究生对学校和学院的教学质量、导师指导、学术训练、学术交流、学风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给与了较高评价。近年来考取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快速增加,2013-2020年,共有25位研究生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研究生。
图2 2013-2020年考取博士研究生人数变化
三、“十四五”建设目标
1.凝练研究方向,凸显地域特色,申报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以地理学为主体,以旅游管理、土地利用两个特色方向为展翼,以儒学地理、环境地理、海洋地理等为新生长点,以南四湖流域、北方茶园种植区、山东半岛城市群、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重点研究区域,建构“一体两翼三点四面”的学科发展布局。在此基础上凝练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研究方向,并围绕特色方向打造一批能被国内外同行认可的标志性成果,力争“十四五”期间成功申报地理学博士一级学科。
2. 对接国家事业要求,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培养质量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修订毕业审核期刊,剔除原有学术声誉差的刊物。为鼓励导师和研究生合作发表高质量文章,将进一步明确导师第一作者、研究生第二作者在高水平刊物发表文章符合毕业要求的规定,并修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只奖励发表在SCI/SSCI一区、二区,CSSCI前20%刊物上的文章。为鼓励广大研究生积极参与高层次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学院将细化研究生学术交流资助办法。为促进学院学科建设升级,鼓励广大研究生积极考取博士研究生,学院将继续执行应届硕士毕业生考博资助办法。通过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培养质量,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3.把握学科前沿,提高实践技能,拓展国际视野
为加强研究生对学科前沿的了解和把握,学院将定期组织以本院导师为主的学术讲坛,鼓励并资助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邀请知名专家前来讲学,通过这些途径向研究生展示学科动态和发展方向。加强校地、校企协同创新,多方建设实践教育平台和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突出产学结合,提高研究生的实践技能。2019年学院派出4名学生赴台湾学习半年,效果良好,“十四五”期间,将与东欧、日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探索学分互认,鼓励学生走出去,拓展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