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教育始于1997年获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硕士点。进入新世纪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驶入快车道,研究生教育与学位点建设迈上新台阶。2005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2006年获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博士点,2014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17年第4论学科评估中获得“B-”位次,2018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
一、研究生教育建设现状
(一)师资队伍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0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42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齐鲁最美教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重点学科首席专家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2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1人和教学骨干1人、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专家4人、山东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3人。
(二)招生方向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四个研究方向招收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另外,在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招收专业型硕士。
(三)教研平台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拥有山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高校思政课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山东省中共党史重点学科、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等教研平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人才培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自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二十多年间,已为党政部门、高等学校以及中小学输送近2000名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优秀人才;其中,赵付科等5位博士毕业生在国内重点大学任教并担任教授、博导。尤其是近5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培养了近300名博士、硕士生,先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等核心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有4人获省优硕士论文,2人获省优科技创新成果奖,就业率达94%,有近40名硕士生考取博士。
(五)交流合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坚持开放办学,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近5年,先后10余人赴境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访学;举办了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30余场,邀请了近百位著名学者来校交流。有1名博士生到境外访学,有5名硕士生和博士生先后到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高校参加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言。
二、主要优势与特色
(一)学科整体水平国内先进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拥有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博士后流动站。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19-2020年度,据《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研究生教育分学科排行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校友会中国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显示,本学科在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中位列前17%、20%、16%、12%。
(二)突出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夯实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同时充分发挥孔子故里的驻地优势,在教学中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合,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采取导师指导与导师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与学术指导;积极开展“双经典”阅读,加强对研究生必读书目的考核,夯实学生的专业素养;加强对学生从师技能的培养,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生,积极参加“华文”杯全国微格教学大赛,先后有8人次获得大赛一等、二等奖。
(三)高层次教研成果丰硕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导师队伍中,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近60项;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社会主义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科研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余项。
(四)对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师积极宣讲党的理论政策,1人被评为2019年度“山东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撰写了多篇资政报告,获各级政府部门领导批示近10次。同时,与济宁市直机关工委进行党建共建合作,与20余所中小学进行教育教学合作与培训。
三、“十四五”建设目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十四五”期间,力争能进入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学科评估B+层次,继续稳固本学科在省内领先、全国先进的位次。
(一)着力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
“十四五”期间,将努力擦亮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品牌,强化本-硕-博贯通培养,健全有效支撑思政本科专业的保障机制,实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双向良性互动;不断优化马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增加研究生获省优硕博学位论文、省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的数量。
(二)努力打造高水平学术团队
“十四五”期间,将努力引进和培育学科高精尖人才,刚性或柔性引进本学科领军人才2-3人,加大优秀博士招聘力度,选派学术骨干出国进修和访学,培养学术骨干10-15人;以科研团队建设为抓手,努力造就一支学术声誉良好、职称学缘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力争在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评选方面有新突破。
(三)力争产出高层次科研成果
“十四五”期间,将围绕国家意识形态战略目标和我省经济社会需求开展理论研究,着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围绕学科研究前沿问题进行公关,力争在国家级科研项目获批,尤其是国家社科重大或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等方面有新突破,在核心报刊发表论文和在国家级出版社产出更多学术成果。
(四)积极促进成果应用与转化
“十四五”期间,将持续做好理论宣讲工作,力争在5年内宣讲100场次以上;充分发挥“山东省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研修基地”作用,做好人员培训与社会服务工作;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为党政部门决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途径和机制,推出一批高质量应用对策型成果,力争被市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用方面实现数量、层次的双突破。
(五)继续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十四五”期间,计划每年主办全国性高端学术会议2次、省内学术会议4次,邀请20名左右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报告;每年为4-6名教师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或访学机会;每年为在读研究生提供至少1次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不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和学术研讨,实现师生学术交流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