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历程
物理工程学院前身是1956年创建的物理系,是曲阜师范大学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学院自1986年开始招收物理学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光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设立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还拥有多个二级学科以及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科研的积淀。早在1976年,物理工程学院李国华教授承担了国家“激光相位测距仪”的科研任务,开始了激光偏光领域的科学研究。学院于1978年创立的激光研究室,现已发展成为省级备案重点科研机构—曲阜师范大学激光研究所,激光研究所是原国家科委惟一定点的激光偏光技术与偏光器件科研生产基地,其偏光器件多次填补国内空白。李国华先生是物理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所长),是何梁何利奖获得者,在偏光器件领域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目前山东省属高校物理学科唯一的第一单位国家科技奖励。
学院注重研究生教育和学位点内涵建设。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建有山东省光学特色重点学科、山东省理论物理重点学科;2019年物理学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是我省高校“双一流”建设工程中唯一立项建设的省一流物理学科。
二、建设现状
目前,学院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学院还拥有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二级学科硕士点。学科教学(物理)、电子信息和材料与化工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在读各类研究生超过200名。
本学科具备高水平科教融合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6人,科教融合双聘导师6人,其中教授31人,副高级教师3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7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省“一事一议”领军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欧盟和葡萄牙科学院院士1人(省外专计划入选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山东省杰出青年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和青年专家3人,山东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
物理学科形成了特色鲜明、省内领先、国内外有较大学术影响的6个研究方向,即凝聚态理论与计算物理、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偏振光学与激光技术、粒子物理与天体物理、量子结构与极端物性和能源材料与器件物理。为落实山东省与中科院达成的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合作协议,2019年与中科院潍坊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联合设立光子晶体与光电芯片科教融合方向,该方向在2020年已实现硕士和博士招生。课程与教学论(物理)和学科教学(物理)两个教育类专业在学科领域内也有良好的声誉。新增硕士点材料与化工专业也在快速发展。
学院现有山东省激光偏光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信息与能源量子功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和山东省激光偏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激光研究所是原国家科委惟一定点的激光偏光器件科研生产基地。现有SEM、TEM、XRD、AFM、Raman、PPMS、飞秒超快光谱、激光MBE、高压高温物性测试系统等一批先进的研究教学设备,价值近亿元。大部分实验设备为近五年建设,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学科高度重视学生培养质量,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日本JST“樱花计划”与东京理科大学每年互派研究生互访,定期聘请葡萄牙、加拿大、德国等外籍教师为研究生讲授专业课程。近五年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科技厅等主办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外国专家讲座等大型活动10余次。研究生论文发表在Phys. Rev系列、Appl. Phys. Lett.、Adv. Funct. Mater.等高水平学术期刊,连年获得山东省优秀博硕论文及各类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励。
三、特色优势
(一)师资雄厚,方向齐全。物理学专业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导师研究方向基本涵盖了物理学所有二级学科,同时还有物理教学、材料科学、电子信息等研究方向作为支撑,为研究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学术视野。
(二)注重产学研结合研究。学院自主设计研制了30多个系列激光偏光器件,制定《双折射晶体和偏光器件测量规范》国家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也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服务地方科技产业。学院与济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建设了“济宁市可再生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中心平台”,与枣庄核芯光电科技(山东)有限公司就半导体Si探测器芯片达成深度产学研合作协议,该项目入选2020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重大项目重点建设名单。太阳能电池团队与山东省最大的硅太阳能电池企业润峰电力联合开发了Si/钙钛矿叠层电池新工艺。校企合作,科研成果更快地进入产业,也有助于让优秀的毕业生服务于地方经济。
四、“十四五”建设目标
(一)加强研究生思政教育。“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
(二)打造高水平导师团队。自主培养或引进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均由国家级或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领衔,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水平。
(三)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师资力量强、科研平台条件好、国际合作交流广等优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夯实研究生专业基础,着力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稳定研究生规模,争取获得在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研创新奖、山东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等各类奖项上取得新的突破。
(四)加强研究生团学组织建设。努力解决研究生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根据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好情绪调节、人格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