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位管理 > 通知公告

喜迎校庆活动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回顾与展望之十八:美术学院

发布日期:2020-10-06 访问数量:

一、学科历史及发展

美术学院创建1976,时称曲阜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1993年成立美术系,2002年东迁日照更名为美术学院。2001年获批艺术学硕士点,2002年开始招生;2006年获批美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07开始招生,同年开始招收课程与教学论(美术),学科教学(美术)方向研究生; 2011年获批艺术硕士(美术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2015年招收工业工程硕士艺术设计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2019年增设艺术硕士设计领域,2020年通过学校动态调整增设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是同时拥有美术学与设计学两个一级硕士点、美术与设计两个艺术硕士领域的5所山东省高校艺术类学院之一。

二、师资力量

美术学院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24人,校内研究生导师34人,外聘导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在读博士2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15人。

近年来,师生海外访学50余人次,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200余人次;举办“半岛设计论坛”2次,邀请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等几十位国内外著名学者讲学。

三、人才培养

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生培养目标,结合“文化立校”特色,制定培养方案。在学术型研究生中增设“美术史”、“儒家文化与传统美术”两个方向,强调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在专业型研究生中落实双导师制,启动建设“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积极探索“项目化教学”进课堂。

以提升理论修养为重点,突出专业实践性,开展线上线下的社会学、哲学、人类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学术视野。注重研究方法的培养,把定性、定量、历史研究、逻辑认证等研究方法融入研究生教育,培养艺术类研究生问题意识,实现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做到从实践到经验再到理论的整体提升。

2018年来,累计培养研究生1200余名,现有校研究生250余人。近三年以来,硕士研究生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中,1人入选全国美展、1件油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人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参展获奖208项,有6位毕业生在国内外读博。

研究生就业分布广泛,在政府职能部门、事业单位、高校或专业艺术机构等工作岗位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艺术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科研成果

美术学院教师2005年以来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其中核心A类期刊论文45篇;参展或发表艺术作品460余项、核心A80项;出版专著60部、教材45部;获得各类奖项180余项,泰山文艺奖1项,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1项,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有7幅作品入选,其中1件为进京展作品,金陵百家金奖1项;承担课题77项,其中国家艺术基金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课题23项。

五、学术交流和培养条件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同济大学、韩国平泽大学、韩国东明大学、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等国内外知名专业院校建成了师生交流合作项目,每年都有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或读博,使学生始终站在艺术发展的前沿。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有省级优秀文化传承基地,日照市海洋非遗文化研究基地,日照市社科与日照市规划设计院共建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山东唐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日照市东港区文化传媒公司联合成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在江西、浙江、山西、泰安、济宁、临沂等地建有13个艺术实践基地,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近三年,研究生跟随导师完成青岛市黄岛区街道改造、日照黄海一路商业环境改造、日照市李家台旅游环境改造、春风十里文创园规划、临沂工业学校雕塑、平邑县文化旅游商品培训大会等一大批服务地方项目,主动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提高。

六、“十四五”建设目标

(一)人才培养

 把研究生人才培养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结合起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

 加强学术型硕士的理论水平与研究能力,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与学术研究的规范性,成立23个方向的理论研究中心,把理论研究中心作为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支撑,形成理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中要支撑行业产业发展,针对行业产业需求及时调整方向设置,加强人才需求与就业状况的动态反馈机制,完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逐步实现与职业资格的紧密衔接。

“十四五”期间,力争设立12个企业冠名奖学金,与大型艺术机构、设计机构设立3个研究生工作站,建设2个校企创新研究中心。

(二)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学科建设规划,扩充优质师资,力争再引进艺术理论、美术学、设计学、建筑学博士副教授人才及具备跨学科背景的教育学、管理学、艺术人类学、信息交互、工程学等博士人才17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45%以上。

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在职教师通过读博或海外访学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开拓眼界。鼓励导师进入艺术机构或大型设计企业进行交流互动,在专业型硕士导师中实现校内导师与行业导师联合培养机制,两者比例达到1:1

以学院科研能力强的老师为核心,组织2-3个学术团队,青年教师积极参其中,形成互助型、学习型的科研人才成长模式。

(三)科学研究

针对学术型与专业型不同特点,形成艺术理论研究、美术创作、设计实践三驾马车互为支撑的发展思路, 建设3支特色团队。

1.形成美学、美育为基础的理论团队。以近年引进的高层次理论人才为主,从传统经典到中西方比较形成一个特色鲜明、视野开阔的理论研究型团队,主攻各类课题项目研究、政府智库,并逐步实现以东方美学、美育、设计伦理为核心的特色团队。

2.以叙事性绘画创作为主的团队,发挥学院创作的传统优势,针对国家重大题材,弘扬新时代精神进行创作,重点针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级展览等实践类科研。但要注意美术创作中的两条主线,以保持艺术本质的生态健康发展:一种是以国家展览为导向的政治性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一种是人类共同守望的普世价值作为精神指向的当代艺术创作。

3.以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为主打造传统造物、人居环境与当代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并重型团队,对标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强产业,在文化创意、乡村振兴方面进行特色研究,强化科研转换能力,致力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政府智库、调研报告、原创成果转换等服务功能,同时形成儒家文化与设计伦理、儒家文化与设计美学、东方造物思想等特色理论研究体系。

在“十四五”期间力争获批3-5项国家社科基金、3-5项国家艺术基金,发表C刊论文30篇,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有10件作品入选及获奖。

(四)跨学科联合培养

1.理论研究应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教育学等进行融合跨界,除了儒家文化视阈下的东方美学、伦理、美育理论的传统创新研究以外,可以利用综合大学的优势与法学进行艺术产权、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进行艺术经济、艺术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创新研究。

2.从传统美术创作向公共社会、生活美学转换,把美术与生活对接实现美育的生活化。融合美学、美育思想,结合新媒介、新技术、新材料,并考虑艺术经济、艺术管理等跨学科实践,使美术创作具备更高视野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3.把艺术设计与儒家思想、旅游产业、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态治理、乡村振兴、文化创意产业等结合,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思维形成品牌设计、信息设计、文创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跨学科的新型服务设计方向。

在“十四五”期间争取增设4个跨学科的硕士培养方向:与管理学院开设艺术管理、设计管理;与经济学院开设美术经济学、设计经济学;与工学院开设智能化产品设计;与计算机学院开设信息交互设计。

(五)博士点建设

在“十四五”期间争取在教育博士下开设美术教育与设计教育方向。

美术学与设计学对标博士点申报要求,通过严谨论证,各梳理出三个学术方向,未来的师资引进、学术团队、研究方向、人才培养都围绕三个方向进行,日积月累,争取三年后尝试申报,六年内取得成功。

(六)服务社会

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十大行业,以校企合作的创新中心为窗口,立足问题导向建设跨学科联合团队,共同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提供优质服务,在文化创意产业、智能制造、乡村振兴等方面实现政府智库与实践探索的更大突破。争取能有多项政策研究进入政府智库,横向课题资金达到300万。

(七)国际合作

   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国际合作交流的实质性突破,重点选择1-2所英语系国家高校建立密切交流,建成1个联合招生项目,做到2项课题合作,举办1次学术会议与12次展览,此外积极开展学生互换、教师互访、艺术工坊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