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位管理 > 通知公告

喜迎校庆活动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回顾与展望之十九:计算机学院

发布日期:2020-10-09 访问数量:

一、历史与发展

我校目前拥有全国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第一代国产计算机103机。103机在我校计算机早期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计算机专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科于1992年开始招生,本科于1995年开始招生。2001年成立计算机科学学院(计算机学院前身),于2002年开始招生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硕士,2010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同年开始招生工程(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2011年至2018年期间招收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生,之后因专业调整不再招收。2020年工程(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授权点调整为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专业授权点。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我校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二、人才队伍建设及培养

学院现有职教工61人,专任教师49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5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39人;兼职硕士生导师15人。研究生导师来自于国内外近20所著名高校,学缘结构良好。学院现拥有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人、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山东省大数据研究会大数据专业建设教指委副主任委员1人、山东省计算机学科教指委委员1人。

“十三五”期间,学院培养了240多名优秀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96.67%。从就业去向看,约28%的研究生进入了国有企业,约25%的研究生进入了民营企业,约15%的研究生进入了党政机关工作,约13%的研究生进入了高等教育单位,约8%的研究生进入了中等教育单位,还有其他毕业生进入了科研单位、三资企业等多个国民经济部门,毕业生就业面广。根据用人单位反馈,学院研究生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研究能力,大部分已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和重点培养对象,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满意度高。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191人。

三、学科优势及特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山东省一流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我校重点建设学科之一,是继工程学科、化学学科、数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行列后,我校ESI潜力值最高的学科。自2016年开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进入快车道,ESI潜力值在2017年8月增长到0.29、2018年11月增长到0.45,2020年9月增长到0.90,全球排名第689位(前515名为ESI前1%学科),在全省高校ESI排名中位于第6位,居全国师范类高校第6位,科研水平位居前列。“十四五”期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ESI潜力值将会快速提高,进入全球前1%学科行列。

在软科发布的2019“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我校上榜的18个学科之一,在全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有学术型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的所有高校中位居前39%。

学院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依托“物联网信息技术”山东省工程实验室、“网络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山东省“十三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与智能计算”日照市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团队实验室、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等支撑平台,建立了一支由学科带头人领衔、结构合理、学风严谨、团结协作、锐意创新的科研学术队伍;在“网络计算”、“医学图像处理”、“物联网技术”和“智能信息处理”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优秀成果“十三五”期间成果显著,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200余篇、ESI高引用论文和热点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横向项目14项,科研经费总额2400余万元;获省厅级以上奖励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62项。

四、“十四五”建设目标

(一)形成高水平学术团队

1.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与培育力度,引进或培育高层次人才、泰山学者(含青年)及更高层次人才、国家级高层次专家领衔的学术团队。

2.优化学科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和年龄分布,造就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需求、年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青年教师队伍。

3.加强学术团队与国内外专家的交流,邀请院士、国家杰青、国家优青、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高水平专家到本学科做学术报告与交流,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多次。

(二)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

1.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嵌入式硬件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争取培育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2.校企联合、校校联合申请创建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

3.以国家级项目、高水平学术论文、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专利等成果为基础,申请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三)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1.进入ESI前1%行列。

2.围绕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应用基础类创新问题,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研究。

3.努力申请更多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和横向课题。

4.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多项。

(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用一流的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建立学科专业、科研教学互动机制,把学科发展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着力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构建研教结合、产学互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