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位管理 > 通知公告

喜迎校庆活动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回顾与展望之二十:生命科学学院

发布日期:2020-10-12 访问数量:

一、建设历程

生命科学学院始建于1960年,前身为生物专修科,1976年成立农业技术系,1978年改建为生物系,2002年成立生命科学学院。学院从2000年开始招收生物课程教论方向的研究,2001年招收动学硕士研究生,2011年获批生物学、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18年获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二、建设现状

目前,学院拥有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学院还拥有课程与教学论(生物)二级学科硕士点,学科教学(生物)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在读各类研究生超过200名。在校研究生、教育硕士、本科生达1800余人。已累计培养合格的本、专科毕业生和研究生6000余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90余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5人(含高级实验师),其中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42人;“山东省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科研团队”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动物生物学教学团队”入选“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

近年来承担国际合作课题1项、国家973计划课题一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项、科技部948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项,省部级课题42项,科研经费总计3000余万元。

学院现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现代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山东湿地保护与生物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强化重点实验室“南四湖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实验室”,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生命有机化学分析实验室”。学院设有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所1个,教学实验室14个,2个生物标本馆,2个科技开发基地,4个研究室,实验室总面积8600 m2,仪器设备总值4000余万元,大部分实验设备为近五年建设,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特色优势

(一)师资雄厚,特色鲜明

学院专业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导师研究方向基本涵盖了生态学、生物学下所有的二级学科,为研究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学术视野。

生态学自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一级学科后,当年即获批生态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2018年获批生态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建有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年来该学科发展迅速,以生态学为基础,实现与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绿色发展相适应的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可持续生态学等协调发展的完整学科体系,其中,有关犬科、鼬科和小型哺乳动物的动物生态学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陆生脊椎动物生态学研究综合实力居山东省高校首位。该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动植物生态学团队以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为目标,在动物生态管理、系统进化和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工作;环境变化与生态修复团队以土壤和水体重金属污染修复、湿地生态、海岸带演化等为重点,为环境污染的修复及生态恢复与重建、区域气候变化响应等研究奠定基础。

生物学于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2011年获得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目前下设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该学科有效整合了科研队伍和师资力量,研究重点是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依据山东环境类型和资源状况研究方向独具特色,科研成果丰硕,在Nature Communication、PNAS等世界顶级刊物和核心期刊发表突破性标志成果。目前,该学科分别在黄河三角洲和南四湖湿地等国际重要湿地建立了研究基地,与40余个相关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利用学科优势,在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以及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等方面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质量高

适应大科学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以协同创新平台为载体,强化协同育人。有重点地推进与其他高校、企业的合作育人模式,在课程开展、联合攻关、项目申报、双向实践等领域建设无阻碍合作平台。探索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新体制,建立高校之间、高校与实践基地之间研究生课程开发、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和导师互聘机制,开放图书馆、开放实验室和教学基地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提升研究生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人才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培养各项能力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微山湖、黄河三角洲、呼伦湖等湖泊、滨海重要湿地建立了多个专业实践基地,在鲁抗制药、圣琪生物、焦点生物等企业建立了多个专业实习基地,在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过程中,提升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近年来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创新意识,为高校、科研院所及与生态环保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输送优秀人才,培养了一批国家“杰青”“优青”等领军人才,成为国内生态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课程与教学论(生物)和学科教学(生物)两个教育类专业培养的研究生,教育理论知识扎实,教学能力突出,就业竞争力强,在各项教学技能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学科领域内有良好的声誉。

(三)服务重大战略成效突出

充分调动研究人员开展服务地方、加大科技转化的动力,一方面,产出了一批有重要意义的横向研究课题和重大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另一方面,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围绕服务山东省 “八大发展战略”等,承担了一批项目、产出一批成果,特别是在黄河三角洲、南四湖以及内蒙古呼伦湖等重要生态区域开展了系统研究,为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呼伦湖生态治理提供了科技支撑,先后完成国家林业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胶东半岛海军军用机场鸟情与鸟害诱因调查、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黄河三角洲和南四湖湿地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等工作。2016年以来,申报发明专利77项,获批40项,签订科技开发合同62余项,争取横向经费近2000万元。

四、“十四五”建设目标

(一)加强研究生思政教育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以继续“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注重提高研究生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同时,加强研究生团学组织建设,努力解决研究生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根据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好情绪调节、人格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打造高水平导师队伍

通过稳定关键人才、培养骨干人才、引进领军人才、共享社会人才等方式,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研究生导师队伍,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培养具备责任意识强、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能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造就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需求、年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高水平学术团队。

(三)增强科研创新实力,促进成果应用转化

加强学科科研平台建设,优化科研队伍结构,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积极性,激发创新潜力。通过提高科研人员科研创新绩效,突出科研定位和特色。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鼓励学科成员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计划、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等工作,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鼓励学科成员参与企业生产,积极探索成果转化模式,为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成立“校(院)企联盟”及建立产学研与实践教学基地等形式,创新成果应用与转化模式。

(四)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

积极承办国家级或国际学术会议,扩大影响;鼓励各学科方向带头人积极参与全国及国际性学术交流会,提交学术论文并做学术报告,提高学科及团队成员学术影响力。鼓励教师通过科研合作、协同创新等形式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创新学生交流培养机制,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校开展学生交流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学分互认制度。